2015年,吉首市委、市政府帶領全市各族人民,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審時度勢,克難攻堅,砥礪前行,搶抓武陵山片區試點等重大機遇,大力實施項目興市、改革興市、實干興市,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成績,經濟運行保持穩步增長,轉型升級取得初步實效,社會民生保障有力。
一、綜合 初步核算,全市實現生產總值1226108萬元,比上年增長10.9%。第一產業增加值66168萬元,增長3.8%;第二產業增加值368730萬元,增長16.7%;第三產業增加值791210萬元,增長8.6%。 工業增加值298062萬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4.3%。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61936萬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1%。第一、二、三次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6%、46.8%和51.6%。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為39305元,比上年增加3390元,增長10.0%。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777245萬元,增長9.0%,占生產總值的63.4%,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 在生產總值中,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5.5:29.6:64.9調整為5.4:30.1:64.5。 單位規模工業增加值能耗比上年下降9.8%,單位GDP能耗下降7.7%。規模工業綜合能源消費量59.25萬噸標準煤,單位GDP能耗0.53噸標準煤/萬元。 二、農業 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10583萬元,比上年增長3.7%,其中,農業產值83096萬元,增長3.4%;林業產值2547萬元,增長4.7%;牧業產值21500萬元,增長3.8%;漁業產值2690萬元,增長8.2%;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750萬元,增長8.8%。 全市糧食種植面積9770公頃,較上年基本持平;油料作物種植面積5560公頃,增長0.2%;蔬菜種植面積7330公頃,增長0.4%。 全年糧食總產量48861噸,比上年增長1.1%;油料7807噸,增長1.1%;煙葉462噸,增長0.2%;蔬菜115085噸,增長3.0%;瓜果32816噸,增長16.4%;藥材4884噸,增長1.0%;茶葉60噸,增長6.4%。 全市生豬、牛、羊、家禽飼養量分別達7.55萬頭、0.52萬頭、3.68萬頭和103.50萬羽,肉類總產量8308萬噸,增長0.2%,禽蛋比上年減少2.5%。出欄生豬500頭以上的規模養殖場4個,牛羊規模養殖大戶5戶。全年水產品產量3266噸,淡水養殖面積15600畝,分別增長6.0%和13.0%。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有序推進。財政農林水事務支28737萬元,增長12.4%。年末農業總機械擁有量2.09萬臺(套),農機總動力18.85萬千瓦,增長5.9%。補貼機具782臺(套),執行使用補貼資金107萬元;完成機耕面積7.64萬畝。全市共完成林業工程2.9萬畝,共投入資金1881萬元。全年“五小水利”完成投資4793萬元,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項目完成投資503萬元。全市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計劃建設20處人飲工程,解決1.3萬人飲水問題,已完成總投資650萬元。農村亮化工程完成太陽能路燈216盞。全年新發展合作社49家,全市累計達到230家,注冊資金3.49億元。其中合作社成員7699人,合作組織擁有注冊商標10個,QS認證2個。 三、工業和建筑業 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298062萬元,比上年增長18.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40076萬元,增長21.6%。從經濟類型看:國有企業實現增加值42508萬元,增長16.9%;股份制企業增加值190581萬元,增長21.4%;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實現增加值5404萬元,增長121.1%;其他經濟類型企業增加值1583萬元,增長17.6%。分輕重工業看:重工業增加值147229萬元,增長14.5%;輕工業增加值92847萬元,增長35.3%。六大高耗能行業增加值增長10.9%,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為54.5%,比上年下降7.2個百分點。非公有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5.5%。 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統計的主要工業產品中,產量比上年增長的有11種,占產品總數的比重為47.8%。大米28461噸,增長67.1%;白酒4845千升,增長37.9%;軟飲料15903噸,增長6.0%;水泥1235801噸,下降12.7%;紙制品4491.0噸,增長105.4%;鋼化玻璃1193703平方米,增長52.1%;電解錳80147噸,下降2.8%;小型拖拉機5361臺,增長3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