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東城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 (2016年1月6日東城區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六次會議批準) 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政府 序 言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北京市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的關鍵階段,更是東城區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加快城市更新改造、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區的攻堅階段。在新常態的發展背景下,立足新起點,認清新形勢,謀劃好“十三五”時期東城區經濟和社會發展,對于加快東城區現代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北京市東城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對東城區未來五年發展的方向、目標和重點任務做了總體部署,是新的歷史時期指導東城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綱領性、指導性的總體規劃,也是編制和實施各類專項規劃、行動計劃、年度計劃、實施方案及制定相關政策的重要依據。 本規劃編制的主要依據是:《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關于貫徹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的意見》、《中共北京市委關于制定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和《中共東城區委關于制定東城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等文件。 目 錄 第一篇 新常態下的戰略選擇 1 第一章 積聚力量厚積薄發 1 第二章 把握機遇迎接挑戰 4 第三章 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區 5 第二篇 服務保障首都核心功能 13 第一章 加快疏解非首都功能 13 第二章 加緊城市更新改造 16 第三章 加強城市精細化管理 19 第四章 加速產業優化升級 22 第五章 建設綠色生態家園 26 第三篇 加快建設首都文化中心區 29 第一章 保護好古都風貌金名片 29 第二章 優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32 第三章 全面彰顯東城文化魅力 34 第四章 加快提升城市文明程度 35 第四篇 持續增進民生福祉 36 第一章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37 第二章 推進教育均等優質發展 39 第三章 加快建設健康東城 40 第四章 創新社會治理模式 42 第五篇 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和加強法治建設 43 第一章 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 43 第二章 加強對外交流與合作 46 第三章 加快建設法治東城 47 第六篇 保障規劃順利實施 49 第一章 加強組織協調 49 第二章 加強規劃銜接 50 第三章 加強項目支撐 51 第四章 加強監督考核 52 第一篇 新常態下的戰略選擇 第一章 積聚力量厚積薄發 “十二五”時期,東城區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堅強領導下,全區人民團結奮斗,加快城市治理和民生改善,推進非首都功能疏解,順利完成新中國成立65周年、亞太經合組織會議、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等重大活動服務保障任務,成功應對經濟下滑的沖擊,圓滿完成“十二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綜合經濟實力、城市治理能力和國際影響力邁上新臺階。 功能疏解開啟新篇章。打響治理“大城市病”攻堅戰,成立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頂層設計不斷完善。制定實施《東城區疏解非首都功能工作方案》、《東城區產業指導目錄(2015年版)》,在全市率先制定存量產業的調整退出目錄、“高精尖”產業結構指導目錄,累計調整退出12家工業企業,關停12家商品市場,非首都功能疏解強力推進。堅持“以業控人”,重點整頓低端業態;加強前門大街、簋街、南鑼鼓巷等特色商業街區及平房區業態監管,更加嚴格控制增量;研究實行“申請式”、“菜單式”搬遷,有效帶動人口疏解,常住人口規模得到有效控制。 經濟發展取得新突破。積極適應新常態,加快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經濟保持了平穩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2015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857.8億元,是“十一五”末的1.5倍左右,年均增長8.7%;人均GDP突破3萬美元,是“十一五”末的1.6倍,年均增長10.1%。產業結構繼續優化,重點產業增加值占全區GDP比重達到68%;重點功能區加快發展,中關村東城園地均產出居中關村“一區十六園”之首。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持續向好,區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164.56億元,是“十一五”末的1.6倍;累計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額達到28.90億美元,大幅超過“十二五”規劃目標;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降幅圓滿完成北京市下達的目標任務。 名城保護邁上新臺階。初步建立“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協同推進”的名城保護與發展機制,探索形成前門地區整體保護修繕、南鑼鼓巷“微循環”改造、玉河遺址恢復、南新倉保護性利用等模式,在全市率先開展了歷史建筑調查及保護研究,名城保護工作邁上新臺階。鐘鼓樓廣場、時間博物館、玉河北區等項目相繼竣工,傳統中軸線及其周邊的歷史空間形態得到保護,文化景觀進一步提升。完成前門大街、鮮魚口美食街、南鑼鼓巷市政設施改造、外城東南角樓景觀恢復等項目,完成清華寺、陳獨秀舊居等文物騰退修繕,智珠寺古建筑群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獎”,文保單位修繕與整治工作扎實推進。建成東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和保護工作進一步加強。 城市治理實現新跨越。建立區級領導分工負責制度,組建區重大項目協調辦公室,城市更新改造重大項目有序推進,老舊小區綜合整治任務基本完成,南鑼鼓巷四條胡同修繕整治、天壇周邊簡易樓騰退、前門東區保護修繕、寶華里危改、西河沿危改、西忠實里環境整治等重點項目取得新進展。在朝陽門、東四街道試行平房區、老舊小區物業管理,積極探索修繕保護與社會治理相結合的新路徑。開展車輦店、南鑼鼓巷等胡同立體停車設施建設試點工作,探索緩解胡同停車難問題。加強精細化管理,推動城市管理從“末端管理”向“源頭治理”轉變,形成長效監督和綜合考評體系;制定環境整治、直管公房等相關標準規范,建立城市管理綜合執法新機制,形成城市綜合管理“東城模式”。 生態建設呈現新亮點。節能減排工作積極推進,全面實現無煤化目標,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下降,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完成“十二五”規劃目標。以國慶65周年和APEC會議服務保障為契機,實施環境綜合整治工程,重點區域周邊環境持續改善,環境衛生明顯提升。完成燈市口大街、安定門內大街、鼓樓東大街等精品大街創建工作。完成環二環城市綠廊(東城段)建設工程,形成“水在花間繞,人在景中游”的綠道體系。 民生得到新改善。就業水平進一步提高,全區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0.87%。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五項保險基金收繳率均達到98%以上,特困人員救助政策全面落實,初步形成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居民收入持續增加,2015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6萬元,是“十一五”末的1.6倍。科教文衛體事業取得進步,專利申請和授權量均實現成倍增長;“學區制”教育綜合改革深入推進、“學院制”人才培養模式初步形成;文化惠民力度不斷加大,入選第二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名單;中醫藥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有序推進,中醫藥特色健康管理社區實現全覆蓋,成立全國第一個中西醫結合婦幼保健研究所;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奧林匹克•體育生活化”社區建設全面推進。公共安全體系、社會治理體系不斷健全,“一刻鐘社區服務圈”實現全覆蓋,光榮進入“全國文明城區”三連冠、“全國雙擁模范城”六連冠、“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城區”的行列,民生改善走在全市前列。 第二章 把握機遇迎接挑戰 從國際環境看,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明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深入發展,世界經濟在深度調整中曲折復蘇,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我國發展具有相對穩定的外部環境。從國內大勢看,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改革開放釋放出新的發展活力,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從首都發展看,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背景下,北京正在加快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發展優勢變得更加明顯、發展空間變得更加廣闊,轉型升級發展的潛力巨大。從自身發展看,作為首都功能核心區,我區具備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文化優勢、服務經濟優勢以及社會服務管理領先的優勢。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實施,未來區域核心功能將顯著增強,國際化、現代化水平將進一步提高,我們完全有條件、有能力、有信心實現區域發展的新跨越。 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世界經濟復蘇中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依然存在。我國經濟當前下行壓力很大,面臨著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等問題。首都人口資源環境的矛盾依然突出,治理“大城市病”任重道遠。從我區自身來看,發展理念、發展方式需要加快轉變;非首都功能疏解、人口調控任務艱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模式亟需加快創新,城市更新改造面臨政策、資金等諸多難題;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尚需時日;民生改善、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務與國際一流標準、群眾期待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綜合分析判斷,東城區“十三五”時期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必須準確把握新常態下戰略機遇期的深刻內涵,準確把握核心區發展的階段性特征,轉變發展方式、發展理念,改變過去依靠“聚集資源、吸引資本”促發展模式的路徑依賴,積極探索疏解功能謀發展的新路徑,實現更高水平、更可持續的發展。要切實增強機遇意識、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緊緊抓住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籌辦冬奧會等重大歷史機遇,充分利用北京市推動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棚戶區改造、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等各種有利條件和優惠政策,把區位優勢、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堅定不移走差異化、集約化、低碳化發展之路,在優化結構、增強動力、補齊短板上取得更大成效,努力在首都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的進程中走在前列。 第三章 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區 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全面落實首都“四個中心”戰略定位,以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為主線,以加快城市更新改造為重點,以改善民生福祉為宗旨,著力優化提升政治活動、科技創新、文化交流和國際交往等高端服務功能,履行好“四個服務”職責,加快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