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 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政府 二〇一六年一月 目 錄 序 言 1 第一篇 全面實施區域發展轉型和管理轉型 1 第一章 跨入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 1 第二章 把握發展形勢深刻變化 6 第三章 指導思想和發展要求 8 第四章 主要目標 10 第二篇 優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 14 第一章 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 14 第二章 建設國際一流基礎設施 16 第三章 提升服務保障能力 18 第四章 推動協同發展 19 第三篇 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務品質 21 第一章 高標準建設整潔舒適家園 21 第二章 高水平治理城市 22 第三章 高效率保障城市運行 24 第四篇 打造綠色宜居城區 26 第一章 增加綠色生態空間 26 第二章 全面促進資源節約 28 第三章 全力治理環境污染 29 第五篇 努力彰顯文化名城魅力 31 第一章 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精神高地 31 第二章 保護好歷史文化名城金名片 34 第三章 構建優質高效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38 第四章 促進文化產業健康發展 39 第六篇 激發區域創新發展動力 42 第一章 強化創新驅動和科技引領 42 第二章 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44 第三章 提高服務經濟質量和效益 46 第七篇 持續增進民生福祉 49 第一章 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49 第二章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52 第三章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 53 第四章 改善居民住房條件 55 第五章 全面提高健康服務水平 56 第八篇 深入推進區域治理機制創新 60 第一章 全面深化改革 60 第二章 推進法治建設 61 第三章 深化社會治理創新 63 第九篇 實施保障 66 第一章 強化規劃統籌銜接 66 第二章 強化規劃實施保障 67 第三章 強化規劃監督考評 69 附錄:西城區“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解釋 71 序 言 到2020年,全面實現區域發展轉型和管理轉型,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北京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進程中走在前列,在更高水平上共同創造城市美好生活,是西城區未來五年的重要目標任務,“十三五”規劃必須緊緊圍繞實現這個目標來制定。中國共產黨北京市西城區第十一屆委員會第十次全體會議深入分析了西城區發展面臨的形勢,認為緊緊抓住重大歷史機遇,推動西城區實現新的發展,任務艱巨,使命光榮。 《北京市西城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以下簡稱本規劃)編制的主要依據是: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視察北京重要講話精神、《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中共北京市委關于制定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關于貫徹〈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的意見》,《中共北京市西城區委關于制定西城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等。 第一篇全面實施區域發展轉型和管理轉型 第一章 跨入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 “十二五”時期是西城區發展歷程中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領導下,牢牢把握首都功能核心區行政區劃調整重大機遇,深入實施“服務立區、金融強區、文化興區”發展戰略,加快推進“活力、魅力、和諧”新西城建設。全區各族人民團結奮斗,扎實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等各項工作,圓滿完成2014年亞太經合組織會議、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和2015年世界田徑錦標賽等重大活動服務保障和安全保衛任務。“十二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和任務勝利完成,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時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經濟發展實現新跨越。充分發揮區域優勢,著力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強化功能區支撐帶動作用,服務經濟、知識經濟、總部經濟特征更加鮮明,區域經濟平穩健康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十二五”期末,全區地區生產總值預計達到3266億元,年均增長9.7%。三級稅收達到4660.7億元,年均增長17.2%。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到451.5億元,年均增長16.1%。第三產業比重保持在90%以上。生產性服務業占GDP比重達到70%以上,以金融業為核心的高端產業成為區域經濟支柱,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家金融管理中心功能進一步完善。轄區企業在境內外上市累計達到48家,在“新三板”上市累計達到37家。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態勢良好,全區專利申請量突破2萬件,年均增長47.8%,中關村西城園總收入突破2000億元,年均增長69.8%。文商旅融合發展取得新成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910億元,年均增長8.4%。 圖1:2011-2015年地區生產總值完成情況 城市管理和服務能力不斷增強。堅持以首善標準提升“四個服務”水平,全面打響治理“大城市病”攻堅戰,有序推進非首都功能疏解,首都核心功能得到進一步強化。全面實施新增產業禁止和限制目錄,限制新增不符合首都核心功能的企業3000余家。嚴格控制人口規模,實現常住人口增速和增量由升轉降。堅持高標準建設、高水平管理,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水平進一步提高,城市承載能力得到加強。全區實現規劃道路里程為248.7公里,規劃實現率為64.3%,路網密度達到6.9公里/平方公里,基本形成“十二橫九縱”路網格局。針對城市管理的痼疾頑癥,實施“拆違、滅臟、治污、清障、治亂、撤市”六大戰役,城市環境形象有效改善。綜合施策治理大氣污染,如期實現全區“無煤化”,細顆粒物濃度自2012年以來累計下降16.3%。累計新增公共綠地16.1萬平方米,濱水綠道建設成效顯著,公共休閑空間進一步拓展。建立分類分級精細化管理模式,城市運行管理更加安全高效,管理服務品質和人民群眾的安全感顯著提升。 圖2:西城區現狀骨干路網格局 文化魅力更加彰顯。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廣泛弘揚。堅持傳承與發展并重,確立“名城、名業、名人、名景”工作體系,加強整體風貌保護,實施90個文物修繕工程,整理發掘非遺項目162項,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取得重大進展。加快“記憶西城、書香西城、藝術西城、時尚西城”建設,推進“1121”工程,全區公共圖書館達到33個,圖書藏量達到167.6萬冊,“一街一品”等群眾文化品牌活動蓬勃開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能力不斷增強。文化產業穩步發展,“十二五”期末,文化創意產業收入預計達到830億元,年均增長10%以上。鞏固“全國文明城區”建設成果,市民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不斷提高。 民生服務和社會治理取得新進展。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和均等化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得到更多實惠。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5萬元,年均增長10.1%,快于經濟增長速度。完成27所中小學、幼兒園的新建和改擴建,實施99所學校的校舍安全工程,義務教育階段新增優質學位萬余個。大力開展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標準化建設,達標率實現90.8%。體育生活化社區基本實現全覆蓋。城鎮登記失業率從1.08%下降到0.86%。實現五項社會保費征繳率98%的目標。以棚戶區改造為重點,加快實施居民居住條件改善工程,建設保障性住房4萬余套,6.7萬戶次居民居住條件得到改善。全面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社區基本公共服務能力持續增強,社會參與進一步擴大,全區社會組織達到3056個,社會保持和諧穩定。2015年全響應網格化社會治理工作榮獲中國地方政府創新獎。 圖3:2011-2015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情況 深化改革取得重要成效。從改革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入手,把握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加快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各項工作。制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實施意見,確定了改革的路線圖、時間表、任務書,重點領域改革取得突破進展。承接市政府下放的行政審批172項,取消行政審批43項,梳理區政府本級行政權力156項、政府部門行政權力5344項、街道辦事處行政權力64項。社區治理創新試點穩步推進,多元主體的社會服務體系初步形成,社會動員機制進一步完善。實施了教育集團等教育綜合改革新舉措,在全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實現了免試就近入學。大力推進分級醫療體系建設,積極探索公立醫院改革,深入開展社區衛生改革,在全區范圍內全面推行醫養結合。積極探索城市管理體制、文化體制改革。調整優化區屬國有資產結構布局,完善國資監管體系,健全激勵約束機制,組建北京金融街資本運營中心,完成4家企業戰略重組,國有資本配置效率和運營能力進一步提高。 |